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獵魔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獵魔士.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rch 27, 2017

4 千萬動畫製作用咗去邊?《Mass Effect: Andromeda》角色人物毫無生命力


4 千萬,不是是港紙,是美金。《Mass Effect: Andromeda》由 Bioware 製作,Electronic Arts(EA)發行的系列第四部作品,也是這個《Mass Effect》Franchise 中投放了最多資源的,只是 CGI 動畫製作就是那個 4 千萬美金,但卻弄得似是一個 B 級電玩遊戲。

其實買的時候已經有點奇怪,深水埗黃金有好幾間店都找不到這遊戲,是因為沒有中文版的關係?到真的找到,也沒期望他們會入特別版,「找到算執到」了吧。


我又是那樣,沒有看任何預告片、試玩片、玩後文等等。專心的玩了兩日,感覺是,太空、星體、銀河系的畫面好靚,直迫 1999 年的電腦 RTS 遊戲《Homeworld》,太陽光和星體的質感層次感都很令人著迷,不知為何沒有 Photo Mode(是 SONY 的專利吧),同時都感到版圖大,可以去 Explore 的星體有著不俗的空間,任務也多(能不能輔助整個故事發展就是另一回事了),連 Combat 時候的體驗也與不錯,很真實,也好爽,雖然打的都是海綿人...



好,讚完,要彈了。其實也是現時一眾機迷批評的東西,我只是也加入說說自己的感受,那就是電玩內人物的 3D 動畫了,做得差到一個點,你以為在玩一個未完成的遊戲,角色的面部表情完全是一個災難,看 Cap 圖時以為是不怎麼樣,真正在看 Cut Scenes 時,嘩,嚇死人,男性角色都還好,一眾女角簡直是一個個膠人,沒有表情都還好,最慘的是那些表情是一個一個每下每下的做出來,生硬程度匪疑所思。


那些可自訂的女角樣貌就不多談了,但 Default 女主角 Sara Ryder 絕對是重災區,這裡不是談女角的樣子普不普通還是怎的,因為我明 EA 是想撇除那些甚麼「女性是男性性幻想象徵」,但也不是弄到一個好端端的女角像個三流發明家製作的機械人吧?這根本是 EA 製作團隊沒有用心去注重細節的問題,Sara Ryder 的樣貌設定在帶有點點微笑,但,也不可能永遠都在微笑吧?嘴唇要因應不同情況、情感有所變化吧?但不是,她每個表情後都要回歸那個微笑,感覺除了是生硬,更顯得非常 Creepy...走路時的動作,更是慘不忍睹。

我又用《The Witcher 3: Wild Hunt》作個比較,人家沒有任何模特兒的樣子作藍本,都是自行製作實體雕素作概念,繼而成為 CGI 動畫,以下是女角 Yennefer 的 Concept Art:


遊戲內,大家是可以見到一個表情多變而流暢的角色,有喜怒哀樂的情感,令玩家很確實感到這個人物的存在。



但 Sara Ryder 呢?找來一位叫最大問題是她的眼睛 - 其實是《Mass Effect: Andromeda》內所有角色的眼睛,個個像死魚眼,眼廉、眼眉和眼部肌肉沒有因應整個面部去動,就會變成所有情況都是「眼光光」般,又有時不知是有 Bug 還是怎的,眼球轉動幅度大,眼白現得太多,真會嚇親人的...


《Mass Effect: Andromeda》用了 4 千萬美金,做了這種 3D 動畫出來,人家《The Witcher 3》整個 Game 只是用了 8 千萬美金...我有感這不是用了 Frostbite 3 作 Game Engine 的問題了,《Horizon Zero Dawn》是今年我認為有最佳的面部表情動畫的遊戲之一:


又數遠點,2011 年的《L.A. Noire》更是專注在人物表情上,Rockstar 也做得到,EA/Bioware 在做些甚麼呢?不和我說他們做開《Battlefield》、《Battlefront》等等不懂做面部表情!《Fifa 17》的「Journey」內人物表情差還可原諒,但這是個 Open World RPG 呀!EA 現時說會在遲些推出的 Patch 裡為動畫作出改善,下?真係得嗎?

最後再送上《Mass Effect: Andromeda》幾個膠樣大家看


Saturday, January 7, 2017

【打機打上腦系列】《The Witcher 3: Wild Hunt》遲來的玩後感


早前分享過《The Witcher 3》的預告片和配樂,現在說說自己玩《The Witcher 3: Wild Hunt》的過程和經歷。

在 2015 年 12 月才真正擁有 PlayStation 4,而起初,得罪說句,好怕玩 Fantasy 的遊戲,甚麼《Final Fantasy》、《Dark Souls》、《BloodBorne》,我都一直未有玩過,覺得所有內裡的人物、內容都非常不真實,覺得不會盡興,而當時《The Witcher 3》已推出了半年,我也是抱這個心態去看這遊戲,所以久久未買(現在後悔萬分!如果當時有買到 Collector’s Edition 的話,就不會看著現在 Amazon 買全新的要 5 千多港紙炒價了!),到有一次在 YouTube 亂 Click 看到一條 2013 年的 Game Trailer 叫《Cyberpunk 2077》,覺得非常非常有型,很 Blade Runner(即電影《2020》)。知道了是 CD Projekt RED 這間波蘭電玩公司開發的,那就自然知道了原來和《The Witcher》是同一間開發公司,就決定買來玩玩,看看這遊戲有多厲害。

現在於 Amazon 定價 5,350 港元的《The Witcher 3: Wild Hunt Collector's Edition》
老實說,由第一刻開始,已經被遊戲的 Narrative 吸引,「嘩,原來係講故仔架?」自己一直期望有一個電玩能令自己完全投入當中的世界,不只是 Gameplay 就算,這不是放工回家無聊玩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停的遊戲...行動的選擇多、角色可以拿的物件更多,而對話就更是多得不得了,說故事的時間多,我這些連打機都不想錯過當中一字一句的人,是會用相當多時候去看去理解每段對話的。上網看 Honest Trailer 講《The Wicher 3》,笑到傻之外,也同意所說的「想玩盡這款遊戲?要辭去工作或輟學」,因為版圖實在太大,不計那個 Royal Palance of Vizima,也有一共五個地域,而每一個地域也有百多個「問號」-即 Point to Discover,這些也只是 Free Roam 的時候去做的「任務」,還未計主線、副線任務、於不同村莊告示牌拿到的賞金獵人合約(Monster Hunt Contract)和尋寶地圖,要玩,確是需要三個月閉關才有機會完成。自己不想錯過這遊戲的每一個畫面,所以便先將遊戲放開一邊等有空閒時間才玩。

遊戲中有很多人物及對話都和 Andrzej Sapkowski 的 The Witcher 小說有關,不是說大家要看了小說才去玩,但因為遊戲說是小說的延續,看了小說後玩會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情的投放。
到一次真的心血來潮和自己說的起心肝玩,先不理會那些 Gwent Card Game,完成所有的副線任務,就發現,嘩,為何副線任務可以比主線更有味道更好玩更有故事性的!在《Wild Hunt》 中的副任,都是圍繞著 Geralt 的朋友及愛人,如 Dandelion、Vesimir、Zolton、Roche、Keria、Triss 和 Yennefer(自己第一眼就喜歡上這位黑髮的 Sorceress,遲些會再和大家分享這位角色的創作過程),而正正是這些,角色間有著不同形式的對話/交流互動,有風趣有幽默,有些對話是真的令自己笑了出來;也正正是這些,令我投入去了 The Witcher 這個世界,和角色建立了一份感情,就如追看著最喜愛的連續劇一樣;也就是如此,打機打上腦了,不停的上 Forum 看人家的討論、攻略,再找回 Andrzej Sapkowski 的原著小說《Wiedźmin》(當然是中文版)來煲(剛看完第二本短篇,再再再在網上看人家玩的前作《The Witcher》及《The Witcher 2: Assassins of Kings》...(也下載了...已脫不了 Witcher 毒)

決定忠於原著小說的劇情,和 Yennefer 一起,這是其中一個任務,The Last Wish,也是其中一本 The Witcher 小說的名稱。
上腦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套遊戲不只是著重過關拿成就,而是讓玩家沉浸在那個體驗、那個歐洲文化的氛圍之中,配樂和角色人物的衣著有心思不在話下,每一個地方的景色,都很有歐洲中世紀特色,整個遊戲有著 Salvic(東歐)文化和傳說故事免彩,充滿著雪地山脈的 Skellige 更是整個版圖中最美麗的地方;在遊戲中拿到不同的書藉、書信更是令我感讚嘆的事,試問那款電玩是會有不同書本讓玩家看?而那些書都真是有內容有故事的,愈看,你會開始佩服製作團隊投放的心血。
除了有不同結局,在每一刻的遊戲過程當中,都會因應不同對話、玩家的決定而令事件、任務得到不同的結果,玩家要留心每遍對話、每個 Dialogue 玩家都要認真思考,不只是打贏怪獸就行,很多時選擇不殺,得到的結果更有意義。


自己最後用上 82 小時的遊玩時間,終完成遊戲 Original 的主線及副線任務,Wild Hunt 及 White Frost 被擊敗,Ciri 成為了 Witcher,Geralt 和 Yennefer 一起,但 Nilfgaardian Empire 則輸了給 King Radivid(看,遊戲過程中的決定更會影響政治生態)...
Anyway,對我而言《The Witcher 3: Wild Hunt》是一個給喜歡看電影、喜歡看字看書、喜歡看文化的人玩的遊戲。而我也敢說,這是十年來最好最好的電玩,也希望《Cyberpunk 2077》會更進一步俘擄我的心。

Wednesday, January 4, 2017

【打機打上腦系列】《The Witcher 3: Wild Hunt》遊戲配樂篇


對,一套完美的電影要有完美的配樂,一款完美的電玩遊戲,同樣要有完美的配樂。

之前分享了《The Witcher 3: Wild Hunt》的 Launch Trailer 用的歌曲,今次,就和大家說說遊戲中的原創配樂。 遊戲內的配樂絕對是另一個最重要的主角,它們讓玩家完全融入了遊戲的環境,CD Projekt RED 找來了曾為《Dark Souls 2》預告片製作配樂的 Mikolai Stroinski 和遊戲的音樂總監 Marcin Przybyłowicz 一起構思用甚麼音樂去襯托 Geralt of Rivia 的奇幻世界。他們請來了波蘭的 Progressive Folk Metal 樂隊 Percival 來演繹多首 Slavic(東歐)風格的音樂,而且,音樂在遊戲中有起承轉合,在遇上敵人時的音樂非常澎湃,到去了島國 Skellige 的時候,則是用上幽靜平和的 Ambient 曲風,小弟自己最 Like 的正正就是在 Skellige 做任務時的音樂,真的很正。


還未止,在遊戲中,其中一幕 Geralt 和 Zoltan 會在 Novigrad 中 the Kingfisher 酒吧中聽到女詩人 Priscilla 唱歌,她唱的民謠叫《The Wolven Storm》,有七種不同的語言(英、法、德、日、波蘭、俄、葡語及巴西語),更是由在 Marvel 系列電影中演 Loki 的 Tom Hiddleston 的妹妹 - Emma Hiddleston 唱出,她也是為 Priscilla 一角配音。歌的歌詞也可以在遊戲中其中一本書《Ballads and Hymns》中找到。玩到這裡時我以為自己在看 Netflix 連續劇!


再看他們的配樂/音效製作特輯,CD Projekt RED 真的是癲的...真的去到人家每年一度舉行的的 Krakow Medieval festival 的現場收音,馬聲、盔甲聲、在草地走路聲、格劍聲,都是現場實錄,再在 Studio 用實物去收錄其他細緻聲效,對於聲音敏感的玩家,這是比 VR 更能置身其中。


又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利用了他們日常的樂器、他們有的樂風,也只是尊重/欣賞/重視自己發歐洲的文化罷了。實在太尊敬這間波蘭遊戲製作公司了!


延伸欣賞:
在製作配樂中用的幾種樂器 Hurdy-gurdy、Talharp、 Nyckelharpa 等,都是很少在亞洲地區見到,又算是開了眼界了。


Sunday, January 1, 2017

【打機打上腦系列】《The Witcher 3: Wild Hunt》預告片音樂篇


電玩真的不是齋打就完,和電影/音樂一樣,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有價值的東西。 

我認我是不是最快最新,但又如何,若樣樣事都要快要新,大家只會錯過了事物真正千價值和可以去回味的東西,所以寧願用多點時間去沉浸在內,出來的感受更大更真實。《The Witcher 3: Wild Hunt》的確已是 2015 年的電玩,但版圖之大、涉及的故事、情節實在太多,我自己現在已用了 150 小時去玩這個遊戲,但版圖上還有很多任務待清呢。

好了,遲些再 Share 自己的玩後感,今次其實是重點說說 CD Projekt RED,他們揀音樂真是有一手的,以下是去年遊戲正式推出時的 Lauch Trailer《Go Your Way》,我敢說是我看過的最有味道的電玩 Trailer,音樂用上了英國男歌手 Ben Howard 的《Oats In The Water》,Go Your Way 是其中一句歌詞,歌好聽之餘,也因為遊戲的多個電影式的分鏡,令《Go Your Way》預告片充滿感情色彩,看得/聽得人心頭發熱!預告片也有很多遊戲內畫面和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在 2:00 時 Ciri 那一鏡,配上這首歌曲,完全感受到她對 Vesimir 死去的傷心和無奈感。 #嗚哇



可惜的是,這條 Trailer 最後沒有被 CD Projekt RED 採用,有指是歌曲的版權期過了,也有指有些剪輯入去的片段未能令製作人滿意...(早前都 Share 過有 Fans 指不採用這片,令 Yennefer 一角的重要性大大減低了),但幸好有 Fans 留了底,可以重複又重複的去看。

有 Fans 指沒有了這條 Trailer,讓沒有看過 The Witcher 小說的玩家不能明白 Yennefer 在內裡的重要性。這個話題之後再和大家分享。

當然還有在《The Witcher 3》中的配樂,內裡用上 Hurdy-gurdy、Talharpa 或是 Nyckelharpa 等北歐樂器,更更更令人沉浸當中(要講講三天都講不完)。而單是那條同是 CD Projekt RED 另人令人期待之作、3 年前的《Cyberpunk 2077》預告片背景歌曲,已和整條 Trailer 襯到一個點 - 歌曲叫《Bullets》,是英國樂隊 Archive 2009 年作品,搞得我不停上網找完整歌,知道了是在《Controlling Crowds 》的專輯中,但 iTunes 竟然沒有!最後唯有 YouTube 下載下來...當然,不是人人都喜歡、認為這就是最好,但看到人家可以將一個電玩遊戲有這麼多涉及文藝、文化的話題,我真是羨慕又妒忌呢。

延伸欣賞:
Ben Howard《Oats In The Water》原曲

CD Projekt RED《Cyberpunk 2077》預告片(己是 2013 年,遊戲何時出還未知)

Archive《Bullets》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