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vie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vies.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December 18, 2021

【全劇透分享MCU 蜘蛛俠 NWH】三集電影後 Tom Holland 的蜘蛛俠只是一個 condom。


廢話少說,入正題:Fans Service 係一定嘅,滴屎嚟最叻係咩?就係希望大家「玩得開心」。

其實都預咗,吹到咁行,歐美嗰邊啲 ig 呀 twitter 呀一早講咗 9 成都一定預咗呢廿年喺大銀幕中演過蜘蛛俠嘅演員都會「回歸」出現喺同一套戲裡面,話冇興奮嘅感覺係呃你嘅,始終真係 #童年回憶返晒嚟 ,廿年前由拍開驚慄鬼片嘅 Sam Raimi 謝一個「陽光正氣 feel」、Tobey Maguire 嘅《Spider-Man》(最正係重用 PlayStation 2 字體)節奏明快嘅情節、角色分明嘅配搭令我深深投入咗(入戲院睇四次睇到識背,再買豪華版 DVD 收藏,電視播親都會睇),亦可以話為呢個最深入民心嘅超級英雄喺大銀幕開咗個靚頭;又因為鍾意自編自導 《(500) Days of Summer》嘅 Marc Webb 而撐佢執導嘅《The Amazing Spider-Man》,當時對 Andrew Garfield 演嘅「失敗的人」感覺係升咗一個 grade,因為無論係劇本、Andrew 嘅演繹都嚟得多咗幾分層次。(個人係 like Marc Webb 嗰套,重睇幾多次都係令我唔想去面對 Gwen Stacy 嘅死,但又咁講,當年漫畫 Gwen Stacy 同一方式死時,迴響大到癲,係標誌美漫嘅黃金時代轉到銀色時代嘅分水嶺。)

以下用「荷蘭SM」、「Tobey SM」及「Andrew SM」分辨三個蜘蛛俠

先唔理荷蘭 SM 其實只要同 Dr. Strange 講「可唔可以令世人忘記 Mysterio 同佢講過嘅嘢?」就搞掂晒,but 呢啲戲從來都係咁~

今次睇喺戲院當然係興奮大叫拍手啦,始終係一次(都可能係唯一一次)幾代蜘蛛俠 + main villains 聚首一堂,所以可以話今次嘅《Spider-Man No Way Home》滴屎嚟係用 Star Wars 新三部曲同一個方式,就係搵番「前作舊人客串」轟起個話題,再喺戲入而用一個「we can fix it」嘅方式去「完整番」兩部前作系列 fans 未圓滿嘅心結,Andrew Garfield 喺五年前嘅 Variety 專題節目《Actors on Actors》度同 Amy Adams 分享自己對演繹「失敗的人」用咗好多心力,到最後無疾而終係直頭 Heart-breaking,所以大家睇到今次戲入而佢對「荷蘭SM」講自己「失去咗 Gwan Stacy」嘅感受,唔係演出嚟,係真真正正為 Andrew 自己對演蜘蛛俠嘅感受抒發,同時可以講係為 TASM fans 作一個少少安慰(例如救番 Zendaya 嗰下)。又雖然, 俾兩個前代蜘蛛俠出場嗰下嘅零氣勢同 hea 嘅感覺真係頂佢個肺。



反而 Tobey SM真係只 for Nostalgia,因為佢嗰系列「未了結」嘢唔多,所以你見 Tobey SM 見番 Doc Ock 係老朋友咁。完場出返嚟,坐巴士到返到去沖涼時,就係無窮嘅唏噓,覺得當年係因為導演、因為劇本同選角去令大家投入,而當年兩次嘅 Spiderman 系列都因為係電影公司 SONY 戇膠膠搞到同導演創作分歧而爛尾(Raimi 蜘蛛俠原本會有第四集講打 Vulture;TASM 原本想開第三集講打 Sinister Six),嚟到今次,可以叫齊咁多人「返嚟」,但靠嘅,唔係導演嘅功力、唔係劇本嘅深度,而係靠一間接近隻手遮天嘅電影公司嘅財雄勢厚,去「請」佢哋返嚟玩大堆頭。


細心再諗返成套 No Way Home「戲」,冇故事主旨(其實三集以嚟都係冇一集有令人深刻嘅主旨)、荷蘭 SM 經過三集主角、幾集其他 MCU 嘅客串,角色繪畫上毫無進展,因為佢其實根本唔係呢套戲嘅重心,從來冇為佢度過任何角色描繪,係呀大家睇到今次 Aunt May 死得好突然,荷蘭 SM 用盡力流眼淚,但都谷唔到任何嘅情緒,因為兩個角色之間咁耐以嚟從來冇 build up 過啲咩,除咗今集兩個對手戲先叫多咗五分鐘(主要係講大愛道理、「要幫人呀」嗰啲嘢)相反你睇舊嘅 Spider-Man,大家記得嘅係 Tobey SM 對 Uncle Ben 之死、死黨 Harry 之死嘅情緒;Andrew SM 直頭唔使講,對 Gwan 之死嘅痛。但荷蘭 SM 呢?你話係對 Iron Man 之死囉… 但 Iron Man 之死唔係只對佢一個有影響… 起碼我對荷蘭SM 嘅印象係片面同零碎… 點解?因為 Tobey SM 同 Andrew SM 係以角色喺套戲入面嘅角度出發,戲係寫緊個人物本身,但去到荷蘭 SM 呢?只不過係搵咗一個人返嚟着起套蜘蛛俠 suit,再俾周圍嘅嘢圍住佢轉,觀眾睇到嘅唔係主角點樣去帶動成套戲,而只係套戲不停塞啲嘢出嚟發生而個主角只係被牽住鼻子走,冇任何一刻你會覺得「個主角決定咗一啲嘢唔知會點、觀眾會為佢擔心會被佢嘅一舉一動牽動情緒」,而呢個,都同套戲上影前嘅宣傳、rumors式嘅鋪天蓋地式報道有關,但呢樣係另一個討論話題。

荷蘭 SM 去到今集,角色依然係空洞冇深度,一嚟我覺得始終係因為 SONY 叫 Marvel Studios 救亡,後者係絕對唔會俾好嘢益 Sony,去到最後仲要「叫人忘記呢個 Peter Parker 係蜘蛛俠」,嘩,俾我感覺係潛台詞式、超諷刺地真正回應 Tony Stark 對荷蘭 SM 嗰句「唔係套 suit 你咩都唔係呀」。堅係 CLS 。Tobey SM 當年可以大大聲同人講「This is my Gift. My Curse. Who am I? I’m Spider-Man」,電影 build up 嘅係 Peter Parker;相反荷蘭 SM 係要攞住張紙仔同人講自己係邊個,首先呢個「啲人忘記晒我」呢個情節好滴屎嚟好老土好 lame 好過時,第二就係我覺得完全有種荷蘭 SM 俾滴屎嚟「用完即棄」嘅感覺。係當頭棒喝講「冇人記得你呀」咁,因為,大家只記得之前嘅兩個蜘蛛俠。(荷蘭 SM 唔係 Marvel Studios 親生仔都係一個主因)

大家會對 Willem Dafoe 嘅演出搶鏡而興奮,其實睇開戲嘅都知佢會搶鏡,我比較失望嘅係,Tobey SM 同 Dafoe 綠魔嘅 interaction 少到咁,好似唔識嘅咁,仲要夾硬 shift 咗去俾荷蘭 SM 個 arch 度… 


講咗咁多廢話,都係一句,馬田史高西斯嘅「MCU 絕不是電影,只是一個主題樂園」嘅言論,我係絕對同意嘅。大家玩得開心就好。但大家又唔好太開心住,喺 mid-credit scene 咪見到 Venom 嘅?佢知道晒 MCU 嘅人嘅?但唔好以為會喺 MCU 見到Tom Hardy 同荷蘭 SM 對打,因為 Venom 仲係 SONY 嘅,所以,最後嗰度光吸走佢,係 Dr.Strange 個「忘記 Peter Parker 咒語帶番 Venom 返去 SONY Marvel 宇宙」,咁你會問點算?大家見到留低嗰一細 pat SYMBIOTE 好大機會 MCU 會用佢嚟玩,VENOM? 大家都乖乖地係諗睇 SONY 嗰邊嘅系列吧啦。

最後講埋:今次係首次有 Netflix Marvel 劇集 (Charlie Cox 嘅 DareDevil)角色登陸 MCU 電影,我覺得 Marvel Studios 冇藉口唔帶埋 Jon Bernthal 嘅 Punisher、Krysten Ritter 嘅 Jessica Jones、Mike Colter 嘅 Luke Cage 返嚟啦下化?美國 Marvel fans 快啲開 petition 啦!(Finn Jones 嘅 Iron Fist 就諗諗先,但一定要有 Jessica Henwick 嘅 Colleen Wing!!)



Monday, June 5, 2017

【宋文觀後感】神奇女俠 - No Women would ever Fuck things up!


看完由華納(Warner Bros. Pictures)、DC Films 推出的 DC Extended Universe 系列第四作《Wonder Woman》(神奇女俠)後,不管是以色列女星 Gal Gadot 本身已是「女神」,還是漫畫中的 Diana 是神中之神 Zeus 的女兒也好,就是說女神嘛,第一時間想起了美國已故笑匠 George Carlin 說過的笑話:

“If there is a God, it has to be A MAN. No Women could or would ever fuck this up like this!”

有這樣的想法,乃是因為我仍對 Zack Snyder 的《Man of Steel》和《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帶著憤怒。對不起,說《Wonder Woman》前仍是忍不住要講講這兩套 DCEU 打頭陣的片。

若現在還要大叫「BVS 絕對是一套好電影!」的,除了是死忠 DC fans 外,相信還是死忠 DC fans,就算 Zack 的老婆 Deborah 在鏡頭上的美術 Sense 有多厲害也好,Zack 就是不能將之和故事、劇情融合再 Execute 出來。令 DC 原想和「Marvel MCU 爭一日長短」大計成為一盤散沙,更甚淪為笑柄...


一直都說華納和 DC Films 過於心急,人家 Marvel 用長達九去建立的漫畫改篇英雄電影宇宙,DC 想在 3 數年追趕、過頭,結果換來過多角色一次過在一套電影中出現,叫人感覺 Storytelling 混亂。之後上映的《Suicide Squad》即使有個較完整的故事,但感覺也只是《恐龍戰隊》式的大混戰戲路,也不見得角色有任何「Bad Guys」元素...

不過現在,大家終於看到了一套可以說是完整的,有鋪排的 DCEU 英雄電影了,而這一次,就是由兩位女生實實在在的呈現這個水準之作。


當初看到 Wonder Woman aka Diana Prince 一角由 Gal Gadot 飾演,雖是拼棄一貫玲瓏浮凸的女英雄形象,我仍不甚了了,因為我不覺得 Gal Gadot 特別吸引,但這些都是各花入各眼吧。但知道了專屬電影由當年為南非女星 Charlize Theron 拿下奧斯卡女影后、電影《Monster》的女導演 Patty Jenkins 出山(她在 2003 年的《Monster》後轉戰了電視界,作品有《The Killing》)主理後,就對《WW》有所期望,就算不能為 DCEU 起死回生,也叫挽回一點面子。現在於戲院中 141 分鐘過後,也沒有失望,故事有鋪排,人物角色的性格和背景清楚明白,Gal Gadot 人人都讚又靚又養眼,但令我驚喜的是男主角 Chris Pine,他演的 Steve Trevor 和 Wonder Woman 擦出不少火花之外,也看到比在《Star Trek》系列中更入戲更用力演的一次(Trevor 可以遇到天真無邪、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Wonder Woman 真是好命 TvT)。


雖然看上去兩人感覺是《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的感情線翻版,但對於這些超級英雄主流大片,已不會挑剔,有個完整的故仔、節奏有高低起伏,看得順看得痛快已足夠。(溫提:今次故事大綱是 Zack Snyder 有份寫,但劇本是交由 Allan Heinberg 主理,Allan 他正正是為 Marvel 創作漫畫故事的,算是個大諷刺?XDDDD)

Patty Jenkins 的功力也在於能以女性角度講故事,《Monster》如是《The Killing》也如是,所以拍《Wonder Woman》絕對是個完美人選,故事中透達到女性柔情和剛強的元素,又有提及女性對兩性平等看法題材、對世界現況的質疑,更重要的是帶出了「女性要 Step Up 而不是靠任何人」的訊息。難怪當年 Patty Jenkins 退出執導《Thor: The Dark World》,點名選 Patty 作導演的 Natalie Portman 真係黑都面晒,更索性退出 MCU 了... 我說了很多次,女性地位一直受到所謂的欺壓,是因為太多時女性自己 Victimize 了女性本身,電影當中就是要說給女生知道,各位要 Step Up,主動的去做認為對的事,根本不用太在意於自身的性別。


坦白說,Patty Jenkins 今次將 Zack Snyder 及 Deborah Snyder 的鏡頭色調、構圖美學、唯美的打鬥場面扣連一個扎實的故事完美地演繹了《Wonder Woman》,當中的激鬥場面令我回想起《戰狼 300》的震撼場面,動作流暢清楚,是最賞心悅目的時刻。


當然,不認為《Wonder Woman》能為 DCEU 起到甚麼神丹妙藥的作用,但起碼,已立了以女英雄作主導的電影的高標準,現在華納要想的,是不是要以 Wonder Woman 作將來的 DCEU 影的主打?而令我更期待是 Marvel 於 2019 年上映的《Captain Marvel》能否衝破到《Wonder Woman》的界線?Brie Larson 能夠「打得贏」Gal Gadot 嗎?真要放長雙眼了。

*(劇透一下先 XD)



來個 Kai 的,《Wonder Woman》中開首的沙灘激戰,Amazons 女戰士以弓箭對抗一戰德軍的槍炮,其中演 General Antiope 的 Robin Wright「三箭三鵰」的場面,不其然令我想起 Bollywood 大電影《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的飛箭場面,是不是製作團隊參考 Bollywood 找靈感的?那一刻真係笑了出來 XDDDD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Friday, January 20, 2017

【宋文觀後感】《思﹒裂》- 痛苦才是潛能的根源



「只有受過痛苦和創傷,才會激發到人類真正的潛能。她們沒受過苦,還未醒來。」
- The Beast《Split》

(*有劇透)

上星期五去看了《Split》(《思﹒裂》),其實是第二次看了,所以今次可以細嚼其對白、故事想帶出的 Message。一直以來,我們的腦袋、思維、意志都是科學研究的主要題材,也一直是最多謎團的題材。


《Split》是 M. Night Shyamalan 的最新作品,對他熟悉的話,一定會看過《Sixth Sense》、《Lady In The Water》、《Signs》、《Unbreakable》等等,今次 M.Night 就是要在人類思維中探索,找來了蘇格蘭實力派男星 James McAvoy 演一名有 23 個分裂人格的精神病患,但這角色和香港電影《一念無明》中講述「精神病」的方法有點不同(都是同日看的,遲些分享),《一念無明》說的是在壓力中形成的抑鬱、Bipolar;《Split》中想講則是童年或年輕時受過心理/身理創傷後,主角 Kevin 發展出不同的人格,這種精神分裂有點「我思故我在」之感,或學術一點的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內部溝通,或進行內部會議,電影中正是如此,不同的人格就如坐在了一間房,當他們見到了「光」,便可以控制主體(即那個人本身)的行為和思考模式,《Split》將之推往極致,其實也是有過研究的,就是不同的人格 Dominate 了主體後,不只是性格上、思維方式的不同,就連體格和身體狀況也會有不同,只有 9 歲的 Hedwig 主導時,他的力量也就只是一個小孩子擁有的;Jade 主導時,她卻是唯一一個患有糖尿的;而當最後變成了那個「Beast」時,連最堅硬的鐵欄也可以徒手拗彎、子彈也不會穿進身體。大家可能覺得這是驚慄片,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套讓大眾明白、理解 The Power of Our Minds 的電影。


片中表達了最厲害的觀點是 Denis 和 Patricia 人格所相信的:「意志」有著無窮的力量。而開始時 Denis 和 Patricia 是受其餘 21 個人格封閉的,卻之後反過來成為了主導迎接第 24 個人格的到來 - The Beast,那時候,他的體能推至極限,做出了能人所不能的事。在現實中也是常常有事件發生,如媽媽為了救女兒,可以抬起一架車... 電影中 The Beast 要吃下女孩,認為她們沒有受過苦,是擁有「不潔的心」,Beast 說「只有受過痛苦和創傷,才會激發到人類真正的潛能。她們沒受過苦,還未醒來。」當看到了 Casey(Anya Taylor-Joy 飾)身上的傷痕,知道了她小時候(甚至到這一刻)都受到 Sexual Abuse,就說「妳和她們不同,妳有純潔的心,歡欣啊!」因為 Beast 的本我 Kevin 也是個童年受到傷害的人。當然有人會覺得誇張了,但個人認為 Message 就是,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激發過他們的潛能,也不明白意志為何物時,遇到的傷害可能會更多、更大。其實電影中由開首就一直用 Casey 來說明這一點,她一直是最冷靜、最有耐性的一個,感覺她是有經驗外,也因為她有著那個被人傷害過的「純潔的心」,不懂得或不想去如另外兩個女孩般「用謊話」、「偷襲」等方法去脫身。Casey 反而好像和幾個人格漸漸一種奇怪的 Connection,尤其和 Hedwig 建立了「姊弟」/「情侶」關係。那是否代表了純潔的心就一定要受到傷害?我覺得,是在諷刺人性吧。也可以這樣看,那種傷害不一定是要受到 Abuse,而是代表挫折、傷痛之後,再次站起來的力量。


另外我最喜歡的是由 Betty Buckley 飾演的 Dr. Karen Fletcher,我認為科學家/專家/學者 - 不論是研究哪一門學系也好,只有兩種,一種是因為懂得了科學理論、學識,卻版這一些 Formula 所束搏了,否定更多的未知;另一種,就是因為研究過科學理論,對比過 Case Studies,而知道世界的未知是 Beyond Expactations,即所講的 Embrace The Unknown,因為他們知道,所謂科學,也不過是由有限的人類所塑造出來,真正的未知,是自然的力量,Dr.Fletcher 算是後者,雖然她最後還是犯了錯,因為她不夠相信 Denis 所說的 Beast 人格,「我太遲才和你談了 Denis,我犯了錯。」不過對與錯也沒關係,那一隻 Beast 己經超脫了人類認知的層面。


James McAvoy 在片中可以說是用了十成力走演,沒有任何獎項提名的話絕對是一個大大的失望?Anya Taylor-Joy 在電影中演出一位深沉的女孩,這不是易事來的,你看另兩位女生就知(對不起,另兩位女生個人認為真的演得很爛),在最後一場戲中也令我聯想起《Aliens》中的 Ripley,很有型。


M. Night 拍出了我認為是繼《Signs》後最好的作品,後段是有一點點拖,鏡頭的轉接我認為不夠爽,但這也算是 M.Night 的風格,其中一個人格 Patricia 我有感是向 Stephen King 小說《Misery》中的 Annie 一角致敬;



而在最後一鏡,《Unbreakable》中的 David Dunn(Bruce Willis 飾)出場,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會不會變了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但大家只要找回原版的《Unbreakbale》的劇本來看的話,就會知道 M. Night 原是想在這 2000 年的電影中有三個主角,David Dunn 的 Unbreakable、Elijah 的 Glass Man 和 Kevin 的 DID 病人,但最後因篇幅問題,未能盡覽其中,但 N. Night 看來沒有忘記 Kevin 的故事,17 年後終於放到上銀幕了。現在最令我著迷的問題是,M. Night 讓 Dunn 在《Split》中出現,是只是亮亮相,還是要將故事繼續落去呢?Casey 在最後有 Uncle 來接她走,但 Uncle 樣未見到,也未知 Casey 會告發他還是跟他走。觀乎 M. Night 一直以來的故事都是 Stand Alone 的沒有續集,這會不會是破例呢?Kevin 大戰 Dunn 又會不會是新作的故事呢?


Friday, January 6, 2017

【宋文觀後感】《Arrival》說的不是科幻而是了解生命的意義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laid out in front of you, would you change things?” 

Dr. Louise Banks


(有少量劇透,但其實電影是改編小說,小說一樣值得看)

這是一套會讓我感動的哭出來的科幻片。

由一開始知道這套電影改編自 Ted Chiang 小說《Story of Your Life》時,已經非常興奮,因為終於,終於都可以看到一套講關於 Communication、Linguistics、Languages 的科幻電影。小說中探求的是語言、哲學和最有爭議性的語言理論:Sapir–Whorf hypothesis - 即「語言相對論」,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套理論是有值得爭論的,但我自己的感覺是蠻同意這說法,大家看看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社會己可見痕跡,甚至只是方言的不同,群體的習慣與生存之道已經大大不同。若不去看科學數據等等 Rigid 的規範,純以溝通這一門學問去想,這個理論是有其立足之處的。

回正題,《Arrival》找 Amy Adams 當主角已令我一定要入場,她演的語言專家 Louise 在早段用「戰爭」的梵語真正意思來表現自己更勝任翻譯外星語言這一幕實在令我這個讀語言的毒男感到痛快。(那 "Gavisti" 是指要多些牛?還是多些資源?自己理解吧)

《Arrival》也是一套教大家何謂「了解」、「理解」(Understanding)的電影,不只是了解外星人的來意、文字語言,更是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和人生,所以小說會叫《Story of Your Life》(Arrival 很明顯是要做到荷李活片風格而改的),Louise 透過了這次的「第三類接觸」,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劇透,她如何明白?自己去看)。中間很多的插敍劇情,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好像是要令觀眾看得有點一頭霧水,但劇情沒來得亂,我反而想繼續追看下去究竟發生了甚麼時,也同樣地讓人明白到時間是非線性,根本,時間從來不只是 1-12 的數字。


故事也希望人類遇到這一類事件時,不是去拿槍去解決(成套戲得一至兩個鏡頭有槍出現),而是不分階級權力,去團結在一起,很理想?我的確覺得世界應該係咁。這也是一套很 Real Life 感的電影,當外星人來到時,主角一樣要回家,一樣要和家人通電話,卻沒有甚麼爆炸逃難場面,非常正確,很真實的節奏描寫。想入場看讓子彈飛的科幻對立決鬥場面?別想太多。故事也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所以數學科學,和 Jeremy Renner 一樣,成為了大配角...


Amy Adams 則演活了一位有智慧有學識、理性又冷靜的女性,其中一幕 Louise 對軍方及高官說,「我們和他們以簡單詞語、句子溝通發問問題,目的是要互相了解,得到雙贏,而不是像俄羅斯、中國般去和外星人下棋,令到雙方處於勝方和敗方的關係。」這裡讓觀眾也反思一下,現今的人類社會,不也是要大家處於勝方和敗方的關係嗎?人與人之間,有足夠的了解嗎?所以說這是一套給人類反思的電影,想入場看讓子彈飛的人獸對立決鬥場面?別想太多了。這也是一套真實感很強的電影,當知道外星人來到時,不會聽到尖叫聲,主角也只是駕車回家,和家人通電話,這是真實的、正確的節奏描寫。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這片同樣大美國主義,覺得美國能主導一切事情,但這始終是一本上世紀 90 年代末出版的小說,劇情未跟上現今時勢是在所難免;編劇叫有點嘲諷意味,表達軍隊看到未知的事情時只用肌肉去思考;但略嫌電影在外星文字的分析上描繪得不夠多,若能向觀眾解釋多一點是如何去翻譯出外星文字會更好。都是一句,可不可以不要勉強演員們講普通話呢?聽得頗辛苦。(笑)另,要 Amy Adams 講普通話有點怪怪的、同成套戲不停 China China,Russia Russia 般,但上海景出了 5 秒罷了。


總括而言,《Arrival》是一套科幻劇情片,節奏是較慢的,但 Amy Adams 真的將一位母親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製作團隊是個難得的姐合,編劇 Eric Heisserer 改編了這小說多年,終於可以拍得成戲,導演 Denis Villeneuve 也將一套難拍的小說改編電影完美呈現,和 Denis 合作了多套電影的配樂拍檔 Jóhann Jóhannsson 最令我感動,每次響起的樂章都好像帶我去了冰島般。兩人會再聯手炮製《Blade Runner 2049》,我對他們絕對有信心!


(圖片:courtesy of Paramount Pictures)

【宋文觀後感】對歌舞片之改觀《La La Land》將荷李活經典歌舞片「現代化」


上星期 Debbie Reynolds 過身,看回了她在經典歌舞電影(Musical Film)《Singing' in the Rain》的演出,如《Good Morning》一曲和那一幕雖然沒 Debbie 戲份但人人都記得的雨中跳舞的場面。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都是荷李活 30 至 50 年代初歌舞片電影的黃金年代。但近年要找一部好看又是原創的歌舞電影,不去計 Andrew Lloyd Webber 改編的那些,真是數不到,《The Artist》?《Chicago》?《Moulin Rouge!》?這些都是令我對歌舞電影反感的作品...
我也是抱這個心態去看《La La Land》,故事講述 Mia 和 Sebastian 的故事,Mia 想當演員,Seb 則希望擁有自己一間爵士酒吧。兩人在巧合的情況下遇上、相愛,都最後互相成長的故事,即使知道 Damien Chazelle 是《Whiplash》的主理人,但都是怕 Musical 會看到如上述三套電影的老土、「想當年」心態、大場面喜氣洋洋大團圓的感覺,不過到在出 Credit 一刻,我認為今次也是自編自導的 Damien 成功令我對 Musical 電影印象改過來。他證明了,傳統荷李活歌舞電影,都是可以與時並進的,都可以有真實感的。



首先,時地人都是在現代的 L.A.,有 iPhone 有電腦;同一時間,也有不少向歌舞電影致敬的地方而不會有違和感:衣著、舞步、音樂,都是一貫歌舞片風格 - 開首的塞車唱加跳的戲,令人聯想起 Webber 的《Jesus Christ Superstar》;另一場 Emma 飾演的 Mia 和同房朋友邊跳邊唱,看似沒甚麼特別,但兩場戲都是用上一鏡過/推鏡的方式去拍,這是歌舞電影少有的。


Emma Stone 又是全場戲由頭帶到尾,我自《Zombieland》、《Easy A》看她,甚麼《The Amazing Spider-Man》、《Birdman》都是看著她不停進步的電影,今次她絕對有力問鼎各大獎項的演出;相反 Ryan Gosling 在電影開首又跳舞又唱歌的,好像有點和氣氛格格不入(是專登這樣演?),但後段要表現心路歷程時,就令觀眾看得陶醉。歌,坦白說,我 Like《God Help The Girl》(港譯《戀戀小情歌》)那類型的,《La La Land》的歌,抱歉,不是我杯茶。不過,Emma Stone 的歌聲,以一位沒受過正式 Drama School 訓練的人,是絕對水準以上,好聽。(Emma 早在《The Hosue Bunny》和《Easy A》中已開過金口唱歌)另外就是 Mia 的角色和當年 Emma 的經歷也很相似,Emma 十多歲時不停為童星角色試鏡,一直都沒有回音...但看!現在的 Emma Stone 啊,是 Emma Stone 呀!

好了,有劇透了,也是為何令我改觀的地方,因為是結局
*
**
***
****
*****
******
*******
********
*********
**********
***********
************
那就是最最最後了,故事說到五年後,Mia 終於當上了著名電影女星, Sebastian 也終於開了酒吧,也用了 Mia 當初替他改的酒吧名字 SEB'S,但,兩人沒有走在一起,因為 Mia 有了丈夫也有了女兒,最後 Mia 去進了 SEB'S 也不過是一個巧合,當 Sebastian 見到 Mia,而再次在台上奏起那首主題曲的時候,畫面是一連串的 What if: 若當初兩人繼續相愛,會是如何呢?會是一起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嗎?這個 Expectation VS Reality,可以說是繼《(500) Days of Summer》後最令我看得著迷的一段愛情場面,大家也可以說是《La La Land》對舊時的歌舞片的最後致敬,也是諷刺:「仲只希望 Together Happily Ever After?」Out 了!最後 Mia 和 Seb 遠遠的點頭笑笑作結,也是很正的,故事講愛情的起與跌,但不一定是師奶式的「修成正果」,男女主角沒有最後大團圓擁抱熱吻,反而只是大家在路上遇見,走在一起,到一段時間之後,便要走回自己想走的路,別為任何一方犧牲任何一樣東西。


而且,電影都已經很「大團圓」,Mia 做到受人尊敬的演員、Seb 有了自己的酒吧,仲想點?再現實一點的話,五年後 Mia 可能仍是半紅不黑、Seb 可能為加入樂隊後迷失了自我。但,電影歸電影,觀眾就是希望沉醉在聲與畫中追夢,太現實的話,觀眾會接受不來的。


總體來說《La La Land》是套特別的愛情小品,有音樂文化、電影文化滲滿其中,總點是,有追夢。而我也不知為何會不停在腦海中和《(500) Days of Summer》作對比,總之故事就是讓我明白,人生路上一定會遇到一個「你最愛但不能在一起的心」,但又如何?Summer 走了,一定會有 Autumn 的出現的!


P. S. 我依然記掛著 Emma Stone 和 Andrew Garfield 拍拖的時候,他們兩人都襯到絕。但人生啊人生,還是分開了,現在兩人也發展得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