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laid out in front of you, would you change things?”
- Dr. Louise Banks
(有少量劇透,但其實電影是改編小說,小說一樣值得看)
由一開始知道這套電影改編自 Ted Chiang 小說《Story of Your Life》時,已經非常興奮,因為終於,終於都可以看到一套講關於 Communication、Linguistics、Languages 的科幻電影。小說中探求的是語言、哲學和最有爭議性的語言理論:Sapir–Whorf hypothesis - 即「語言相對論」,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套理論是有值得爭論的,但我自己的感覺是蠻同意這說法,大家看看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社會己可見痕跡,甚至只是方言的不同,群體的習慣與生存之道已經大大不同。若不去看科學數據等等 Rigid 的規範,純以溝通這一門學問去想,這個理論是有其立足之處的。
回正題,《Arrival》找 Amy Adams 當主角已令我一定要入場,她演的語言專家 Louise 在早段用「戰爭」的梵語真正意思來表現自己更勝任翻譯外星語言這一幕實在令我這個讀語言的毒男感到痛快。(那 "Gavisti" 是指要多些牛?還是多些資源?自己理解吧)
《Arrival》也是一套教大家何謂「了解」、「理解」(Understanding)的電影,不只是了解外星人的來意、文字語言,更是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和人生,所以小說會叫《Story of Your Life》(Arrival 很明顯是要做到荷李活片風格而改的),Louise 透過了這次的「第三類接觸」,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劇透,她如何明白?自己去看)。中間很多的插敍劇情,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好像是要令觀眾看得有點一頭霧水,但劇情沒來得亂,我反而想繼續追看下去究竟發生了甚麼時,也同樣地讓人明白到時間是非線性,根本,時間從來不只是 1-12 的數字。
故事也希望人類遇到這一類事件時,不是去拿槍去解決(成套戲得一至兩個鏡頭有槍出現),而是不分階級權力,去團結在一起,很理想?我的確覺得世界應該係咁。這也是一套很 Real Life 感的電影,當外星人來到時,主角一樣要回家,一樣要和家人通電話,卻沒有甚麼爆炸逃難場面,非常正確,很真實的節奏描寫。想入場看讓子彈飛的科幻對立決鬥場面?別想太多。故事也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所以數學科學,和 Jeremy Renner 一樣,成為了大配角...
故事也希望人類遇到這一類事件時,不是去拿槍去解決(成套戲得一至兩個鏡頭有槍出現),而是不分階級權力,去團結在一起,很理想?我的確覺得世界應該係咁。這也是一套很 Real Life 感的電影,當外星人來到時,主角一樣要回家,一樣要和家人通電話,卻沒有甚麼爆炸逃難場面,非常正確,很真實的節奏描寫。想入場看讓子彈飛的科幻對立決鬥場面?別想太多。故事也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所以數學科學,和 Jeremy Renner 一樣,成為了大配角...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這片同樣大美國主義,覺得美國能主導一切事情,但這始終是一本上世紀 90 年代末出版的小說,劇情未跟上現今時勢是在所難免;編劇叫有點嘲諷意味,表達軍隊看到未知的事情時只用肌肉去思考;但略嫌電影在外星文字的分析上描繪得不夠多,若能向觀眾解釋多一點是如何去翻譯出外星文字會更好。都是一句,可不可以不要勉強演員們講普通話呢?聽得頗辛苦。(笑)另,要 Amy Adams 講普通話有點怪怪的、同成套戲不停 China China,Russia Russia 般,但上海景出了 5 秒罷了。
(圖片:courtesy of Paramount Pictur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