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5, 2017

【宋文觀後感】神奇女俠 - No Women would ever Fuck things up!


看完由華納(Warner Bros. Pictures)、DC Films 推出的 DC Extended Universe 系列第四作《Wonder Woman》(神奇女俠)後,不管是以色列女星 Gal Gadot 本身已是「女神」,還是漫畫中的 Diana 是神中之神 Zeus 的女兒也好,就是說女神嘛,第一時間想起了美國已故笑匠 George Carlin 說過的笑話:

“If there is a God, it has to be A MAN. No Women could or would ever fuck this up like this!”

有這樣的想法,乃是因為我仍對 Zack Snyder 的《Man of Steel》和《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帶著憤怒。對不起,說《Wonder Woman》前仍是忍不住要講講這兩套 DCEU 打頭陣的片。

若現在還要大叫「BVS 絕對是一套好電影!」的,除了是死忠 DC fans 外,相信還是死忠 DC fans,就算 Zack 的老婆 Deborah 在鏡頭上的美術 Sense 有多厲害也好,Zack 就是不能將之和故事、劇情融合再 Execute 出來。令 DC 原想和「Marvel MCU 爭一日長短」大計成為一盤散沙,更甚淪為笑柄...


一直都說華納和 DC Films 過於心急,人家 Marvel 用長達九去建立的漫畫改篇英雄電影宇宙,DC 想在 3 數年追趕、過頭,結果換來過多角色一次過在一套電影中出現,叫人感覺 Storytelling 混亂。之後上映的《Suicide Squad》即使有個較完整的故事,但感覺也只是《恐龍戰隊》式的大混戰戲路,也不見得角色有任何「Bad Guys」元素...

不過現在,大家終於看到了一套可以說是完整的,有鋪排的 DCEU 英雄電影了,而這一次,就是由兩位女生實實在在的呈現這個水準之作。


當初看到 Wonder Woman aka Diana Prince 一角由 Gal Gadot 飾演,雖是拼棄一貫玲瓏浮凸的女英雄形象,我仍不甚了了,因為我不覺得 Gal Gadot 特別吸引,但這些都是各花入各眼吧。但知道了專屬電影由當年為南非女星 Charlize Theron 拿下奧斯卡女影后、電影《Monster》的女導演 Patty Jenkins 出山(她在 2003 年的《Monster》後轉戰了電視界,作品有《The Killing》)主理後,就對《WW》有所期望,就算不能為 DCEU 起死回生,也叫挽回一點面子。現在於戲院中 141 分鐘過後,也沒有失望,故事有鋪排,人物角色的性格和背景清楚明白,Gal Gadot 人人都讚又靚又養眼,但令我驚喜的是男主角 Chris Pine,他演的 Steve Trevor 和 Wonder Woman 擦出不少火花之外,也看到比在《Star Trek》系列中更入戲更用力演的一次(Trevor 可以遇到天真無邪、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Wonder Woman 真是好命 TvT)。


雖然看上去兩人感覺是《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的感情線翻版,但對於這些超級英雄主流大片,已不會挑剔,有個完整的故仔、節奏有高低起伏,看得順看得痛快已足夠。(溫提:今次故事大綱是 Zack Snyder 有份寫,但劇本是交由 Allan Heinberg 主理,Allan 他正正是為 Marvel 創作漫畫故事的,算是個大諷刺?XDDDD)

Patty Jenkins 的功力也在於能以女性角度講故事,《Monster》如是《The Killing》也如是,所以拍《Wonder Woman》絕對是個完美人選,故事中透達到女性柔情和剛強的元素,又有提及女性對兩性平等看法題材、對世界現況的質疑,更重要的是帶出了「女性要 Step Up 而不是靠任何人」的訊息。難怪當年 Patty Jenkins 退出執導《Thor: The Dark World》,點名選 Patty 作導演的 Natalie Portman 真係黑都面晒,更索性退出 MCU 了... 我說了很多次,女性地位一直受到所謂的欺壓,是因為太多時女性自己 Victimize 了女性本身,電影當中就是要說給女生知道,各位要 Step Up,主動的去做認為對的事,根本不用太在意於自身的性別。


坦白說,Patty Jenkins 今次將 Zack Snyder 及 Deborah Snyder 的鏡頭色調、構圖美學、唯美的打鬥場面扣連一個扎實的故事完美地演繹了《Wonder Woman》,當中的激鬥場面令我回想起《戰狼 300》的震撼場面,動作流暢清楚,是最賞心悅目的時刻。


當然,不認為《Wonder Woman》能為 DCEU 起到甚麼神丹妙藥的作用,但起碼,已立了以女英雄作主導的電影的高標準,現在華納要想的,是不是要以 Wonder Woman 作將來的 DCEU 影的主打?而令我更期待是 Marvel 於 2019 年上映的《Captain Marvel》能否衝破到《Wonder Woman》的界線?Brie Larson 能夠「打得贏」Gal Gadot 嗎?真要放長雙眼了。

*(劇透一下先 XD)



來個 Kai 的,《Wonder Woman》中開首的沙灘激戰,Amazons 女戰士以弓箭對抗一戰德軍的槍炮,其中演 General Antiope 的 Robin Wright「三箭三鵰」的場面,不其然令我想起 Bollywood 大電影《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的飛箭場面,是不是製作團隊參考 Bollywood 找靈感的?那一刻真係笑了出來 XDDDD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Monday, March 27, 2017

4 千萬動畫製作用咗去邊?《Mass Effect: Andromeda》角色人物毫無生命力


4 千萬,不是是港紙,是美金。《Mass Effect: Andromeda》由 Bioware 製作,Electronic Arts(EA)發行的系列第四部作品,也是這個《Mass Effect》Franchise 中投放了最多資源的,只是 CGI 動畫製作就是那個 4 千萬美金,但卻弄得似是一個 B 級電玩遊戲。

其實買的時候已經有點奇怪,深水埗黃金有好幾間店都找不到這遊戲,是因為沒有中文版的關係?到真的找到,也沒期望他們會入特別版,「找到算執到」了吧。


我又是那樣,沒有看任何預告片、試玩片、玩後文等等。專心的玩了兩日,感覺是,太空、星體、銀河系的畫面好靚,直迫 1999 年的電腦 RTS 遊戲《Homeworld》,太陽光和星體的質感層次感都很令人著迷,不知為何沒有 Photo Mode(是 SONY 的專利吧),同時都感到版圖大,可以去 Explore 的星體有著不俗的空間,任務也多(能不能輔助整個故事發展就是另一回事了),連 Combat 時候的體驗也與不錯,很真實,也好爽,雖然打的都是海綿人...



好,讚完,要彈了。其實也是現時一眾機迷批評的東西,我只是也加入說說自己的感受,那就是電玩內人物的 3D 動畫了,做得差到一個點,你以為在玩一個未完成的遊戲,角色的面部表情完全是一個災難,看 Cap 圖時以為是不怎麼樣,真正在看 Cut Scenes 時,嘩,嚇死人,男性角色都還好,一眾女角簡直是一個個膠人,沒有表情都還好,最慘的是那些表情是一個一個每下每下的做出來,生硬程度匪疑所思。


那些可自訂的女角樣貌就不多談了,但 Default 女主角 Sara Ryder 絕對是重災區,這裡不是談女角的樣子普不普通還是怎的,因為我明 EA 是想撇除那些甚麼「女性是男性性幻想象徵」,但也不是弄到一個好端端的女角像個三流發明家製作的機械人吧?這根本是 EA 製作團隊沒有用心去注重細節的問題,Sara Ryder 的樣貌設定在帶有點點微笑,但,也不可能永遠都在微笑吧?嘴唇要因應不同情況、情感有所變化吧?但不是,她每個表情後都要回歸那個微笑,感覺除了是生硬,更顯得非常 Creepy...走路時的動作,更是慘不忍睹。

我又用《The Witcher 3: Wild Hunt》作個比較,人家沒有任何模特兒的樣子作藍本,都是自行製作實體雕素作概念,繼而成為 CGI 動畫,以下是女角 Yennefer 的 Concept Art:


遊戲內,大家是可以見到一個表情多變而流暢的角色,有喜怒哀樂的情感,令玩家很確實感到這個人物的存在。



但 Sara Ryder 呢?找來一位叫最大問題是她的眼睛 - 其實是《Mass Effect: Andromeda》內所有角色的眼睛,個個像死魚眼,眼廉、眼眉和眼部肌肉沒有因應整個面部去動,就會變成所有情況都是「眼光光」般,又有時不知是有 Bug 還是怎的,眼球轉動幅度大,眼白現得太多,真會嚇親人的...


《Mass Effect: Andromeda》用了 4 千萬美金,做了這種 3D 動畫出來,人家《The Witcher 3》整個 Game 只是用了 8 千萬美金...我有感這不是用了 Frostbite 3 作 Game Engine 的問題了,《Horizon Zero Dawn》是今年我認為有最佳的面部表情動畫的遊戲之一:


又數遠點,2011 年的《L.A. Noire》更是專注在人物表情上,Rockstar 也做得到,EA/Bioware 在做些甚麼呢?不和我說他們做開《Battlefield》、《Battlefront》等等不懂做面部表情!《Fifa 17》的「Journey」內人物表情差還可原諒,但這是個 Open World RPG 呀!EA 現時說會在遲些推出的 Patch 裡為動畫作出改善,下?真係得嗎?

最後再送上《Mass Effect: Andromeda》幾個膠樣大家看


Thursday, March 2, 2017

【打機打上腦】《Horizon Zero Dawn》Collector's Edition 開箱分享


崇歐人如我,打機也是盲撐歐洲廠牌,所以我之前打到上晒腦的就是波蘭電玩公司 CD Projekt RED 製作、由波蘭國寶級小說改編的《The Witcher 3: Wild Hunt》。

而新一年我最期待的,就是由荷蘭電玩公司 Guerrilla Games(及 Sony)製作的《Horizon Zero Dawn》,故事是我那杯茶,以主角 Aloy 訴說人類過份發展而要走回原始生活的路,她在一個被智能機械動物主導的世界中,尋找人類失去了的歷史;概念好,用機械動物在原始森林遊走、主角用的是箭和棒,卻是電子零件可 Hack 入機械獸之中;仲有就是暫時看到的 Trailer 內的配樂,都好好聽。這才是科幻電玩作品!

好,預訂了成個月,終於到手!盒用黑色作主題,正!一開,即會見到特別版遊戲鐵盒,和那本小小的《The Art of Horizon Zero Dawn》的圖集,裡面有很多 Concept Art 和設計圖,很不錯。



之後就是另一個盒了,用上遊戲的主題畫面作 Cover,裡面就是放了主角 Aloy 的 Figure 了!




老實,不能對這個 Figure 的 Quality 有太大期望,除了最考功夫的頭雕是不會像 Hot Toys 或 Prime 1 Studio 那樣細緻外,其餘的部分都算是落足心機的。整個特別版售 HKD 850,也算買得心甘命抵。遲些,再和大家作個玩後感~







好!看機打 Game 時候開始!

Sunday, February 19, 2017

【聽歌 Picks】法國女歌手 Camille - 她才是真正為 Nouvelle Vague 添上色彩的人!


近日有說香港歌手將法國女歌手 Christine and the Queens 的歌曲《Titled》歌風和 MV 都搬字過紙照 Dup,抄襲這些小弟不多說,因為可以討論到世界末日都不會有總結,我反而想起了自己聽過的法國女歌手,一個是 Keren Ann,另一個就是 Camille。

Camille 全名 Camille Dalmais,她是法國的 Chanson 唱作人,何謂 Chanson?上網找解釋時是指香頌「源自於拉丁文 Cantio,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按照法語的節奏,而不是英語的節奏,因此被認為特別『法國』。」而香頌的歌詞也特別講究韻味和意境。

好,字未必能完全表達得到,那就直接用歌吧,以下這首《Ta Douleur》是收錄在 2005 年《Le Fil》專輯,這專輯算是幾實驗的,是 Camille 探索聲音的旅程,先看現場演出:


官方 MV 玩味也很濃,貼回《Le Fil》- 即一條「毛冷線」之意,走上 Camille 的身上:



而其實,第一次聽到 Camille 的歌聲,是在 2004 年 New Wave 樂隊 Nouvelle Vague 重新演繹Tuxedomoon 的《In a Manner of Speaking》:


當時我一直在想是那一位女歌手可以唱出這樣甜美的聲音,當時上網一找,噢,原來就是這位 Camille,更發現了她為 Nouvelle Vague 唱了《Too Drunk to Fuck》、《The Guns of Brixton》和《Making Plans for Nigel》(所以大家千萬別以為是那位 Mélanie Pain 唱或是甚麼的,Mélanie 只在專輯中唱了兩首歌罷了!)。


Camille 的音域廣得非常驚人,她可在《In a Manner of Speaking》、《Making Plans for Nigel》有甜美的歌聲,但又可在《Too Drunk Too Fuck》中唱出一個喝醉了的女生,瘋瘋癲癲大呼少叫般的,《The Guns of Brixton》就更是變成剛強味濃的女聲,真的,我不是上網看了介紹,我真的不知是同一人來...


當然我是不會就這樣就滿足,繼續不斷找有關她的東西來聽、看,知道早在 2002 年和 Virgin Records 簽了一約,推出了她個人首張的專輯,風格與一般拿起結他的女唱作人無異,大家也可聽到她在 Nouvelle Vague 的甜美歌聲,其中一首是《La Demeure d'un ciel》,但很明顯,Camille 是不甘於此的


在和 Nouvelle Vague 合作過後,Camille 也就開始了她探索音域的時刻,於 2005、6 年左右上節目再唱出《La Demeure d'un ciel》,風格,已經有了 180 度轉變了。


除了曲風,Camille 的台風也很獨特,很放很 Spontaneous,很正,不過現在也少聽了她的歌了,但 Camille 一直是法國音樂界活躍份子,當年法國 Charlie Hebdo 發生恐襲,其後的悼念演唱會 Camille 和一眾法國同胞唱出了《Allez allez allez》


Camille 的名字也出現於電影 Credit 中,除了為 Pixar 的《Ratatouille》法國版的角色 Colette 配音及演繹歌曲《Le Festin》外,也參演了 2013 年柏林電影展參展電影《Elle s'en va》(英:On My Way)。美國 Netflix 看到的法國動畫、2015 年作品《The Little Prince》,Camille 也有為 OST 參與製作,但過去的一年多,未見有她新作的消息,是仍在休息,還是要為我們帶來更實驗性的作品呢?

Tuesday, February 14, 2017

【打機打上腦】現實 VS 理想 -《The Witcher 3》Prime 1 Studio 高像真雕塑人偶


我都不下數千次同大家講過我迷上了遊戲《The Witcher 3: Wild Hunt》的了,也買回了第一及第二集(只有電腦版)、和買回了作為製作遊戲藍本、由 Andrzej Sapkowski 創作的小說回來看(已看完了兩本短篇、長篇去到第二本中段,共 5 本的長篇看完後一定要分享)。當然,The Witcher 的周邊當然還有很多:T 恤、精品(那個 Wolf School Medallion 真的很想買回來),而當見到 Funko 的 POP! Vinyl 竟然推出《The Witcher 3》的 Q 版系列公仔,當然是二話不說大叫:「要買!」


我懶,不上網買了,又運費又唔知寄來時要如何收件,就直接去旺角、油麻地找找看,我都知是找到現成的是機會微的了,難怪的,大部分人只對《Star Wars》、《The Avengers》那些熟悉最後在現時點有一間會幫我訂回來。等了足足兩個多月,也終於到手了!拿的時候店鋪的老闆還在問:「這究竟是甚麼來的?我的其他客人也不知是甚麼。」對,是 Game 來的,但我吞了以一句子:「其實是波蘭 Fantasy 小說改編的作品...」哎,算了,有新玩具就好,不說太多了。

不過,訂回來的就是有風險,回家開出來看,Triss 的雙腳是「Bear」錯位的,而且她的臉還有少少花...不知是不是知我是 #TeanYen 的人,五個公仔就是只有 Triss 的出事... 反而 Yennefer 的則很完美呢!哈哈!


自己暫時現實是只能買到 POP! Vinyl 的 Witcher 3 系列,若果是期望之中的 Witcher 3 Figure,一定要數日本的雕像級人偶製造商 Prime 1 Studio,他們在之前的 Tokyo Comic Con 公佈了《The Witcher 3: Wild Hunt》的人偶雕像系列,每一個都差不多有一個人的上身那麼高(26 咐),而且都是極為細緻,暫時正式推出了的有 Geralt of Rivia、Triss Merigold of Maribor、Eredin of the Wild Hunt 和  Toad Prince of Oxenfurt,還未推出的則有 Cirilla Fiona Elen Riannon - 即 Ciri 和 Yennefer of Vengerberg 啦~




看過了樣辦的相片,真的如 Game 中的一模一樣,Triss 的頭雕更是最為神似,Geralt 也是很不錯,相反 Yennefer 初版的相片時,則感覺和 Game 內的樣子仍有一點距離,這就是為何 Yennefer 的人偶遲遲未推出的原因?有機會會作出微調嗎?


就連 Ciri 的初版也很神似啊!別對 Yennefer 不公平!!(嬲)


Anyway,Prime 1 的這個 Witcher 3 系列對我來說都是只可遠觀狀態,大佬個個都成 800 元美金,即成 6000 港紙,買齊 6 個要 38000,買身都不成,而且...都沒有位擺... 在香港是有店做代理的,叫 Metro Comics,在銅鑼灣糖街,遲些去朝一下聖。

話時話,既然有人去眾籌選特首,我是咪都可以眾籌一下去買 Figure?我也很有心很熱血的!


Monday, January 30, 2017

【聽歌 Picks】Camera Obscura - 由情感抽離走到悲情主義 /懷念 Carey Lander


聽 Camera Obscura,是因為在中學時期聽 Belle And Sebastian(我又遲些才分享,因為佢哋太多嘢要 Share),都是來自蘇格蘭,都是 Indie Pop,也因為 MCB 音樂離誌,也因為 Monitor Records,中學階段 - 2003 年,以看 MCB 為樂,不知何解看著袁老總和一眾作者們用文字去形容歌曲如何好聽、如何有 Feel 是一件多麼痛快的事。也因為這樣,看到了 Monitor Records 介紹 Camera Obscura 的《Underachievers Please Try Harder》專輯,看到了兩個書生型女生作專輯封面,介紹中又提到「羞澀的歌聲」、「清新輕快曲風」,就買了我第一張 CO 的專輯了。


《Underachievers Please Try Harder》是樂隊的第二張專輯,也是首次 Camera Obscura 最齊人的一張專輯(Carey Lander 正式加入),專輯一開始就是清脆的結他聲 - 我好衰,我次次憑第一首歌聽頭十零秒去判斷自己有沒有「買錯碟」,但第一首《Suspended from Class》已沒令我失望,主音 Tracyanne Campbell 那種抽離感濃烈的聲線,唱出一首要 "Friend-Zone" 男生的歌,最有趣是要故作「無知」,說自己「沒資格上課了」,那種 Sarcastic 真是令人心痛(笑)

“I can be a friend to youI won't pretend
I'm not interested in breaking your heart
It's not love, no it's nothing like that”

“I should be suspended from class
I don't know my elbow from my ass
I should be suspended from class”


專輯每一首歌都由 Tracyanne Campbell 作詞和編曲,之後的歌曲如《Keep In Clean》、《Teenager》、《Before You Cry》都是訴說了被情感所傷的事,加上尤其 John Henderson 的平淡聲線,令人感到唱者對情感的麻木和無奈。到尾二一首《Knee Deep at the NPL》感覺很奇妙,給我的感覺是唯一一首最淒美的歌,歌詞每句都令我有畫面:

“You could offer me a penny for my thoughts
They're not worth a damn, they're not worth a lot
I've been getting loose with my tongue and free with my hands
How can I expect you to understand who I am?"


而整張專輯的 Ballad,就是最尾一首《Lunar Sea》“For the Lunar sea see the river moon and you've got it. Match the finest words to the greatest tune and you bought it”,真如在月影下的海洋上看星一般。

其後買回首張大碟《Biggest Bluest Hi-Fi》,聽得出那種處女作的青嫩感,不過,真的不得不佩服 Trancyanne 的情感表達,可以說是羞澀味,但我更覺是用抽離感去加強了那種幽怨。《Eighties Fan》是大碟中最最最正的一首歌,也可以在 MV 中見到還未加入樂隊的 Carey 呢,Tracyanne 也很年輕和...瘦~

還有不得不提的,首兩張專輯,CO 都找來了 Belle And Sebastian 的主腦 Stuart Murdoch 監製,所以整個感覺都很「女版 B&S」:


兩專輯這後,Camera Obscura 來了一個大改變,這個改變我認為影響了整隊樂隊之後的方向,那就是在 2003 年 John Henderson 離隊,一直覺得雖然 CO 的歌都是 Tracyanne 作,但 John 的影響力一定不少,在 2006 年 Pitchfork 一個訪問中,記者單刀直入問有關 John 離隊的細節和原因時,Tracyanne 直接了當說:「我不會多談。」記者再問會否影響樂隊的創作?Tracyanne 則說:「他(John)要寫自己的歌,他是個有能之士也是個很好的作詞人,樂隊最後的選擇可視作問題也可視作可克服的關口,而我們也克服到了。」是否有些不歡而散的味道?到現在樂隊也沒有對這事說過一句。但看到的是,CO 第三張專輯《Let's Get Out of This Country》風格沒有了那抽離感,編曲和音質層次多了,Tracyanne 唱出來的聲線也沒有之前的平淡,感情色彩濃厚了不少。同名歌曲也是一首為新世代人迷失在社會之中的納喊、不如一起放下一切出走:

“Let's hit the road dear friend of mine
Wave goodbye to our thankless jobs
Drive for miles and never turn off”

“Everyone else thinks it's the bee's knees
What does the city have to offer me?
I just can't see”


整張專輯都讓我覺得很熱鬧、很「厚」之感,而有回舊 CO 那淡淡然感覺的歌,就是《Country Mile》了,靜靜的,也有回那抽離感,歌詞更是令人痛心的:

“I wish you could be here with me
I would show you off like a trophy
The road it winds, it twists, it turns, now my stomach burns

Once again I'll be the foolish one
Thinking a blink of these lashes would make you come...”

加上一句 “I don't believe in true love anyway”,當時聽沒怎麼樣,人大了,就明白了那種愁緒,最後一句 “I Feel Lost” 就年紀多大都適用自己身上...但不知為何,歌詞都是 Sad 的,Tracyanne 的歌聲總讓我感到很療癒...


其後的 3 年時光, CO 簽了英國著名獨立唱片廠牌 4AD,也推出了樂隊第 4 張專輯《My Maudlin Career》,故名思義,又是悲情主義,更可以說是 Tracyanne 的「分手發洩歌集」,《French Navy》、《The Sweetest Thing》、《You Told A Lie》都在訴說一個 Hopeless Romantic 的故事,對感情的糾結,更在《James》一曲繪形繪聲的向一個傷害過自己的男生「說不」,更非常 Sarcastic:

“And James, he came to the door
Wanting to know for sure
Why love gets up and goes
I'm sorry but it had no place to grow
Oh, James, my love for you is stronger, don't you know?

I'd like to celebrate you, dear
All in all it's been a pretty good year
I looked deep within myself

I got scared by just how hard I fell
Oh, James, you broke me, I thought I knew you well”


當然不得不提專輯同名歌《My Maudlin Career》了,雖然歌裡最後不停唱 “This maudlin career has come to an end. I don't want to be sad again”,但根本是全張專輯最 Sad 的一首歌,或者是一個前後對比,感情濃烈和感情淡卻的對比

“You kissed me on the forehead,
now this kiss is giving me a concussion
We were love at first sight,
now it's crush, it's crushing”

而聽得最深刻的一句,也經常令自己對感情反省的一句

“Your pain's gigantic but it's not as big as your ego”

很多人在所謂的談戀愛時,都以自己為中心,其實最愛的都是自己...


4 張專輯過後,加上多次的巡迴演出 - 雖然最近都是到星加坡,香港沒份 - 我相信 CO 能更上一層樓,誰知卻是最 Sad 的開始...


就在 2011 年,CO 正要製作第 5 張專輯時,Carey Lander 證實患上骨癌,這個消息讓樂隊和樂迷感到震驚,對 Tracyanne 來說更是一個大打擊,這些年來,Carey 絕對是 CO 的重心、Tracyanne 的摯友。當時 Carey 奮力抗癌,更反過來鼓勵 Tracyanne 完成新歌,兩年後 - 2013 年,《Desire Lines》就正式推出了,但之後一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Tracyanne 在 The Guardians 的文章懷念 Carey 時寫道:「2015 年夏天,Carey 和我、我伴侶及我兒子去渡假時,發現了骨癌復發,一切都惡化得很快,Carey 也知道自己快要死了。」Carey 在 Justgiving.com 為英國的 Sarcoma 癌病機構籌款 10 萬英鎊,為提升大家對癌病及患癌兒童的關注,Carey 在完成了這最後志願後,也在 2015 年 10 月去世。

Tracyanne 說「她不能想像不能再見到 Carey 的日子」,而我也在想,Camera Obscura 還能不能重新上路?到現在還未有他們製作新專輯的消息,我還可以聽到 CO 的音樂嗎?

Friday, January 20, 2017

【宋文觀後感】《思﹒裂》- 痛苦才是潛能的根源



「只有受過痛苦和創傷,才會激發到人類真正的潛能。她們沒受過苦,還未醒來。」
- The Beast《Split》

(*有劇透)

上星期五去看了《Split》(《思﹒裂》),其實是第二次看了,所以今次可以細嚼其對白、故事想帶出的 Message。一直以來,我們的腦袋、思維、意志都是科學研究的主要題材,也一直是最多謎團的題材。


《Split》是 M. Night Shyamalan 的最新作品,對他熟悉的話,一定會看過《Sixth Sense》、《Lady In The Water》、《Signs》、《Unbreakable》等等,今次 M.Night 就是要在人類思維中探索,找來了蘇格蘭實力派男星 James McAvoy 演一名有 23 個分裂人格的精神病患,但這角色和香港電影《一念無明》中講述「精神病」的方法有點不同(都是同日看的,遲些分享),《一念無明》說的是在壓力中形成的抑鬱、Bipolar;《Split》中想講則是童年或年輕時受過心理/身理創傷後,主角 Kevin 發展出不同的人格,這種精神分裂有點「我思故我在」之感,或學術一點的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內部溝通,或進行內部會議,電影中正是如此,不同的人格就如坐在了一間房,當他們見到了「光」,便可以控制主體(即那個人本身)的行為和思考模式,《Split》將之推往極致,其實也是有過研究的,就是不同的人格 Dominate 了主體後,不只是性格上、思維方式的不同,就連體格和身體狀況也會有不同,只有 9 歲的 Hedwig 主導時,他的力量也就只是一個小孩子擁有的;Jade 主導時,她卻是唯一一個患有糖尿的;而當最後變成了那個「Beast」時,連最堅硬的鐵欄也可以徒手拗彎、子彈也不會穿進身體。大家可能覺得這是驚慄片,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套讓大眾明白、理解 The Power of Our Minds 的電影。


片中表達了最厲害的觀點是 Denis 和 Patricia 人格所相信的:「意志」有著無窮的力量。而開始時 Denis 和 Patricia 是受其餘 21 個人格封閉的,卻之後反過來成為了主導迎接第 24 個人格的到來 - The Beast,那時候,他的體能推至極限,做出了能人所不能的事。在現實中也是常常有事件發生,如媽媽為了救女兒,可以抬起一架車... 電影中 The Beast 要吃下女孩,認為她們沒有受過苦,是擁有「不潔的心」,Beast 說「只有受過痛苦和創傷,才會激發到人類真正的潛能。她們沒受過苦,還未醒來。」當看到了 Casey(Anya Taylor-Joy 飾)身上的傷痕,知道了她小時候(甚至到這一刻)都受到 Sexual Abuse,就說「妳和她們不同,妳有純潔的心,歡欣啊!」因為 Beast 的本我 Kevin 也是個童年受到傷害的人。當然有人會覺得誇張了,但個人認為 Message 就是,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激發過他們的潛能,也不明白意志為何物時,遇到的傷害可能會更多、更大。其實電影中由開首就一直用 Casey 來說明這一點,她一直是最冷靜、最有耐性的一個,感覺她是有經驗外,也因為她有著那個被人傷害過的「純潔的心」,不懂得或不想去如另外兩個女孩般「用謊話」、「偷襲」等方法去脫身。Casey 反而好像和幾個人格漸漸一種奇怪的 Connection,尤其和 Hedwig 建立了「姊弟」/「情侶」關係。那是否代表了純潔的心就一定要受到傷害?我覺得,是在諷刺人性吧。也可以這樣看,那種傷害不一定是要受到 Abuse,而是代表挫折、傷痛之後,再次站起來的力量。


另外我最喜歡的是由 Betty Buckley 飾演的 Dr. Karen Fletcher,我認為科學家/專家/學者 - 不論是研究哪一門學系也好,只有兩種,一種是因為懂得了科學理論、學識,卻版這一些 Formula 所束搏了,否定更多的未知;另一種,就是因為研究過科學理論,對比過 Case Studies,而知道世界的未知是 Beyond Expactations,即所講的 Embrace The Unknown,因為他們知道,所謂科學,也不過是由有限的人類所塑造出來,真正的未知,是自然的力量,Dr.Fletcher 算是後者,雖然她最後還是犯了錯,因為她不夠相信 Denis 所說的 Beast 人格,「我太遲才和你談了 Denis,我犯了錯。」不過對與錯也沒關係,那一隻 Beast 己經超脫了人類認知的層面。


James McAvoy 在片中可以說是用了十成力走演,沒有任何獎項提名的話絕對是一個大大的失望?Anya Taylor-Joy 在電影中演出一位深沉的女孩,這不是易事來的,你看另兩位女生就知(對不起,另兩位女生個人認為真的演得很爛),在最後一場戲中也令我聯想起《Aliens》中的 Ripley,很有型。


M. Night 拍出了我認為是繼《Signs》後最好的作品,後段是有一點點拖,鏡頭的轉接我認為不夠爽,但這也算是 M.Night 的風格,其中一個人格 Patricia 我有感是向 Stephen King 小說《Misery》中的 Annie 一角致敬;



而在最後一鏡,《Unbreakable》中的 David Dunn(Bruce Willis 飾)出場,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會不會變了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但大家只要找回原版的《Unbreakbale》的劇本來看的話,就會知道 M. Night 原是想在這 2000 年的電影中有三個主角,David Dunn 的 Unbreakable、Elijah 的 Glass Man 和 Kevin 的 DID 病人,但最後因篇幅問題,未能盡覽其中,但 N. Night 看來沒有忘記 Kevin 的故事,17 年後終於放到上銀幕了。現在最令我著迷的問題是,M. Night 讓 Dunn 在《Split》中出現,是只是亮亮相,還是要將故事繼續落去呢?Casey 在最後有 Uncle 來接她走,但 Uncle 樣未見到,也未知 Casey 會告發他還是跟他走。觀乎 M. Night 一直以來的故事都是 Stand Alone 的沒有續集,這會不會是破例呢?Kevin 大戰 Dunn 又會不會是新作的故事呢?